儿童易患分泌性中耳炎

杭州京都医院告诉您,分泌性中耳炎是指排除急性感染的中耳腔积液。其发病基础是咽鼓管阻塞与狭窄,造成的原因归纳为机械性原因和炎症性的原因两大类。
对于婴幼儿和儿童,前者最常见的是扁桃体或/和腺样体肥大,其次鼻-鼻窦炎下鼻甲后端肥大、后鼻孔息肉、鼻咽部肿瘤、鼻咽部粘连及软腭麻痹等;后者最常见的原因是上呼吸道感染。咽鼓管是位于鼻咽侧壁、腺样体旁、是通向中耳的小管。正常情况下,中耳腔内充满空气,这些空气不断地被中耳黏膜所吸收,又不断地经咽鼓管输入空气来补充,从而能维持鼓室的压力与大气压相平衡,这样也就保障了中耳的正常功能。当咽鼓管阻塞或狭窄时,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黏膜吸收,外界空气不能充分进入中耳,因此腔内形成负压。鼓室负压使鼓室内血管扩张,血清从血管内漏到血管外,在鼓室内形成积液。
儿童由于咽鼓管短平,内径较宽,易受到感染。3岁以下的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率约为15-40%。其中40-50%临床症状不典型,只是在去医院检查时偶然被发现。分泌性中耳炎也可由急性中耳炎发展而来,大多数家长对孩子耳朵疼痛的症状非常敏感,会及时带孩子去医院就诊,急性中耳炎在经过一周左右的治疗后,70%的患儿临床症状会得到控制或缓解。孩子耳朵不痛了,家长便以为治愈了,其实不然,当过了二周后家长发现孩子听力下降再去医院检查时,医生会告诉您:孩子的鼓膜充血是消退了,但鼓膜向内凹陷,呈“琥珀色”,可见液体平面或水泡,液体较多时,鼓膜会向外突出,这是典型的分泌性中耳炎症状。
——————权威专家 在线答疑 点击咨询预约——————
- 上一篇:耳朵经常流脓怎么办
- 下一篇: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需注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