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性鼻炎的概述

药物性鼻炎又称“反跳性鼻炎”、“中毒性鼻炎”,是继发于鼻黏膜,长期应用减充血剂所致的反跳性鼻充血综合征。属于慢性鼻炎中的一种特殊类型。
药物性鼻炎的特点:
是由于长期每天鼻腔局部使用减充血剂导致鼻黏膜反跳性充血增加,患者为了保持鼻腔通气而增加减充血剂的使用次数和剂量,使症状进一步加重。
药物性鼻炎的原发疾病主要有:
急慢性鼻炎、急慢性鼻窦炎、变应性鼻炎、鼻咽癌放疗后等。
由于鼻用减充血剂能迅速地暂时解除鼻塞,再加上医生和病人使用的随意性,使得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。
本文综述药物性鼻炎的鼻黏膜损害及近年国内的治疗状况。
减充血剂对鼻黏膜的损伤反跳现象(继发性血管扩张)鼻用减充血剂有三类:
一是环胺类,如麻黄素。
二是链胺类,有托明和氟拉明。
三是咪唑类,如滴鼻净(鼻眼净)。
前二类是拟交感胺,可产生迅速的缩血管作用,咪唑类是半拟交感胺,缩血管作用比拟交感胺强烈而持久。这三类药物作用于上皮下毛细血管及微小动、静脉使其产生收缩。如果血管严重持续收缩(1周以上),血管壁缺氧,可产生逆转反应继发性血管扩张,致鼻黏膜对减充血剂越来越不敏感,形成恶性循环,导致药物依赖性。鼻黏膜的形态改变早期鼻黏膜从充血到苍白水肿,晚期鼻黏膜苍白不平,严重者有萎缩性结痂。
——————权威专家 在线答疑 点击咨询预约——————
- 上一篇:专家提醒慎用鼻炎药
- 下一篇:盲目用药导致药物性鼻炎